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洛阳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民国时期,洛阳和开封仍是河南省两大中心城市,资本主义性质的近现代工业、商业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发芽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洛阳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座工业重镇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转型攻坚战,奋力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锻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洛阳目前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这五大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75%。
这是洛阳市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实现优势工业从基础原材料行业向五大支柱产业升级换代的结果。在装备制造领域,一拖集团的大轮拖、中信重工的重型矿山装备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电力总装机容量近910万千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石化产业形成1000万吨炼油、21.5万吨PX、32.5万吨PT A、40万吨聚酯、36万吨涤纶长短丝产能;硅光电产业形成从硅材料到光伏电池组件的产业链,多晶硅产能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居国内前列;有色金属方面拥有125万吨电解铝、80万吨氧化铝和3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中铜洛耐建成了世界上规模第一的碳化硅制品基地。
战略新兴产业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新能源领域,洛阳已经形成了1 .8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600套风电叶片产能;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中信重工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80%,北玻公司低辐射镀膜玻璃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90%;生物制药方面,普莱柯生物的猪病毒疫苗市场占有率超过80%。
目前,洛阳已经先后获得了中国制造名城、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
经过多年的调整突破,在中原地区拥有最完备、实力最雄厚的产学研链条的洛阳,发展活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仅十一五期间,洛阳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3家,其中国家重点试验室4家,数量占全省的80%;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29项,遥居全省第一。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有10项,占全省的80%,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如何实施推进老国企的战略重组和大力培育民营经济,是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活力避不开的难题。在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在国企战略重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先后引进了中铝公司、中钢集团、中集集团、国机集团、中色总院、中船重工、中建材、河南煤化集团等40多家优势企业,引进资金210亿元,对洛阳的一批国企实施战略重组,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盘活的资产便达1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