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版“孟母三迁”安家在大学
2013-11-15 10:27:39
相关案例:
<%=link%>
本文标签:四川成都墙体广告
四川成都墙体广告 今年开学,一对来自安徽合肥市庐江县的夫妻送儿子来成都读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
丈夫老刘当上了这所大学的门卫,妻子黄大姐在学校超市的速食店里卖鱼丸。日子过得很紧巴,夫妻俩却过得很快乐,由于儿子就在身后的中央学习、生活,每周和他们见一次面。
“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老刘对成都商报记者说。
他做到了。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儿子的高中时期 关掉书店到学校左近打工
今年11月才满17岁的刘理此前历来没有分开过父母身边。小学和初中就在自家左近,刘理上完早读课,还会回家吃个早饭。
3年前,他到离家30多公里远的庐江中学读高中。老刘疾速关掉了运营的书店,举家到学校旁租房寓居。由于书店关得太急,很多货都没有出清。“后来回去一看,很多都发霉了,卖不了。”老刘可惜地说。
在异地的生活并不容易,光房屋租金一年就要9000元,“菜也贵,我们那边买2元一斤的菜,在这里要卖四五元。”黄大姐说,她每次只买半斤,炒给儿子吃。为了维持生活,老刘夫妇在中学左近的菜市上找了一个杀鸡宰鱼的活儿。但无论生意多好,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就会收摊,赶回家给孩子把午饭做好。
三年下来,存款用尽,还欠了好几万的债。
儿子的大学时期 安家在学校旁款待所的天台上往常,一家三口人又聚在了一同。“他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分,我就想到过来陪他了。”黄大姐说。往常,在间隔家乡1517公里的成都,夫妻俩曾经生活了两个月时间。
上个星期五下午,成都温江某大学内,43岁的老刘正在门卫室值班,这是他刚找到的工作,他看着学生们进进出出,提示把自行车停到指定位置。他这天值的是白班,下午5点就能够下班了。下班后他就在学校的食堂吃饭,吃完就要回家睡觉,第二天要值早班。
回的这个家是间隔学校东门外不远的一处款待所的天台,四个小隔间里最靠边的一间,一个月400元钱。记者在这里看到,天台上晒满了旅馆的床单,三台半自动洗衣机哐哐地转着,地上漫着水。
相比之下,在速食店工作的黄大姐要繁忙许多。鱼丸、凉面食品很受大学生欢送,她下午2点上班,顾客纷至沓来,直到晚上8点,才慢慢少了。她摘下卫生口罩,长长地出了一口吻,准备坐下吃晚饭。透明塑料盒里,装着从食堂里打的3毛钱白饭。没有其他的菜,她从凉面摊上舀了一小勺咸菜丁,平均地洒在上面,又冲了一点开水,然后把饭盒放进了微波炉。
晚上11点,兼职的店员曾经赶回了寝室。黄大姐擦完灶台,从冰柜旁边拖出一个装满空瓶子的塑料袋,这是她工作之余的“兼职”。“一个空矿泉水瓶能够卖6分钱”,这一袋大约有十几个瓶子,“不晓得这个怎样算?”她提着一个空洗洁精瓶子问记者。
但和高中时不一样,刘理住进了大学宿舍里,普通周末才和父母聚一次。
记者去采访时正好周末。原本之前刘理说要到他们那里去住一晚,但后来又打电话来,说要和同窗聚会,晚上就不来了。老刘并不以为意。“你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别和我们在一同。和同窗一同活动也好。由于读大学不只是学学问,还要多接触社会,多和人打交道。”他重复叮嘱儿子,和同窗一同,“买水买饮料,都要主动一点,别显小气”。他连电话也很少给儿子打。他骄傲地翻开手机通讯记载,10月19日经过一次话,再次通话在10月26日了。“那次他主动打给我,我没接到,才打过去的。”
儿子的将来 父母想放手却又舍不得
老刘本不打算留在成都。“我父母也60多岁了,我也想多尽尽孝心。”
来成都后,妻子有次试探着问儿子:“我们留在这里好不好?”儿子问:“你们找得到工作吗?”妻子说:“我曾经找到了。”儿子“哦”了一声,“嘴翘起来了,看得出挺快乐的”,黄大姐对丈夫说。“那再陪他一段时间嘛。”老刘缄默了一会儿,答复妻子。他对记者解释说,“娃娃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心里难免不安。我只是想经过这样的行动表示对他的支持和鼓舞。”
“亲戚都说我不能这样,孩子终归是要独立的。”黄大姐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有时下班下得早,她不想回到冷落的出租屋,便在校园里走一走,常常无认识地就走到了儿子的宿舍楼底下。“远远地看一看他的窗户,心里就觉得很满足了。”她说。固然在成都的生活很贫苦,但周末聚会时,一家三口就能够挤在出租屋的那张大床上,聊聊这一周的学习和生活,她就会觉得很快乐。
打算继续在成都住多久?夫妻俩答案不一。妻子说可能一两年,丈夫说可能明年春节就回去了。
老刘不断想回家乡,把书店再开起来。在家乡,有忠厚诚实人缘广的父亲,有当过妇女队长、在当地也算一方人物的母亲。他能够每天泡上一杯清茶,陪父母在太阳下坐着,和亲戚朋友们聊天。“前半生我都为孩子而活,后半生,我希望也能过本人想过的生活。”
父母搬家的N个理由
“像很多父母可能会直接选择让孩子住校。”记者问。
老刘摇头。“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他说,“我们镇上有一个人,在外面当包工头,撇下娃娃没人管,最后没培育出来。他是赚了三、四十万块钱,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人其实是老刘的亲戚。黄大姐说,平常聚会,固然夫妻俩没有钱,但亲戚朋友都很羡慕他们,由于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 “他不到5岁就经过了小学的入学考试,历来没下过前三。高二就参与高考了,当年就高了重点线29分。”老刘呵呵笑着,在记者面前炫耀着。
黄大姐没有丈夫想得那么多。她就是觉得儿子年龄小,又单纯,怎样都不放心。这个夏天,亲戚曾经在离家只要约两小时车程的南京某大学给她找了一份月薪3300元又包吃包住的工作,直到他们来成都后,都还在打电话劝她去。“但钱没有儿子重要。”她最终还是婉拒了。
记者手记
有一种爱
叫做放手
我很羡慕作为书店老板时的老刘。书店主要运营教辅材料和文具,和学校一街之隔,历来不缺顾客。他的一天,常常就在清茶和亲戚朋友的陪伴下,缓缓地流过,安定、闲适。
但为了儿子,他两次选择在一个生疏的中央重新开端另一种生活,一种不安定,也不闲适的生活。我也信服这样的父亲。相比那位以“读大学不如开杂货铺”为由而不准女儿读大学的父亲,他对子女教育的注重和义务感可能更容易被我们认同。
只是,听到老刘感慨“后半辈子想为本人而活”,看到他的妻子认真计算着矿泉水瓶的价钱时,我也会感到一阵心酸。
对父母的千里相随,刘理心里可能也是五味杂陈。他本来容许了记者的采访。但三个小时后,他又打电话过来,说还是不承受采访了。尔后,不论记者打电话还是发短信,他都没有再回应。老刘夫妇也不愿意和记者再聊了,由于“儿子很生气”。
在夫妻俩的同事和刘理的辅导员眼中,只要17岁的刘理其实曾经是个大人了。同窗的描绘是,个子有些高,长了胡子,看起来比实践年龄要大。辅导员说,刘理和同窗相处得很好,优秀、积极、生动,最近还在帮助准备迎新晚会。
成都商报记者在和老刘夫妻接触时,感遭到的是浓浓的关怀和不舍,是想放手又放不开的纠结。人们常说,不论孩子多大,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能够无尽,但放手却终有时分。什么时分放手?在采访中,老刘夫妇也在重复问本人。希望答案不会来得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