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是武斗的"重灾区",前后持续3年零7个月,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泸州市区,武斗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重。
据墙体广告获悉,"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的挑动和社会上一些坏人煽动、破坏,发生了一场全国范围的、人民内部的"内战"——武斗。各地相互对立的两大派群众造反组织,为争当"左派"、"核心"、争夺领导权,不惜兵戎相见。在"文攻武卫"的口号掩饰下,组织大批武斗队伍,强夺、哄抢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的武器,进行大规模武斗,演成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历史悲剧。
在1967年7月,泸州两大派群众造反组织首次在城内进行武斗。双方主要使用钢钎、大刀、长矛、棍棒等群起殴斗,持续数日,死伤多人。18日,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负责人发动第一次"武装支泸",组织外地大批武斗人员赴泸州,武斗骤然升级。双方使用从部队和民兵武器库抢来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和火箭筒等现代化武器进行"战斗",持续数月,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著名文物景点钟鼓楼被火箭弹击中焚毁。9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筹备相关负责人再次组织"武装支泸",调集成、渝两市和宜宾地区18个县、市武斗人员数万名,由王亲自指挥,陆续抵达泸州"参战",武斗规模更大,波及泸、纳、合等县。此次武斗使用了尚未装备部队的步枪、机枪等新式武器,动用了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等重武器。城区及附近郊区工厂停产、商店关门、交通断绝,一些建筑物被毁,一些居民被流弹击中,双方人员伤重。
就墙体广告了解到在1968年3月,泸州市再次发生激烈武斗。两派武斗人员隔长江、沱江对战,枪、炮互射,相持不下。4月,泸州百货站和人民北路被炮弹击中,一些建筑物和大批物资被毁,经济损失严重。7月,刘、张、王、郭发动第三次"武装支泸",调集数十个县、市武斗人员,配备无线电台和各种新式武器,四路齐发,水陆并进,围攻泸城。经过这次大规模武斗,一派被赶走,泸州为另一派所控制。但市区及泸、纳、合、叙、蔺等县武斗仍断续进行,并未停息。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名发出布告,重申严禁武斗,命令人民解放军采取强制措施,坚决制止武斗。31日,驻泸部队2300余人在城区进行武装游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央"7·23布告"。接着,先后派出宣传队上千人,宣传中央指示;举办学习班数期,集训武斗人员千余人;收缴各种枪一千多支、炮十几门、枪弹十多万发、人民币十多万元及部分炮弹、物资;至8月底,市区武斗基本停息,武斗工事基本被拆除,武斗人员大部分被遣返原单位。12月,中共中央下达了相关条例批示,严厉批评四川武斗,点名批判刘、张、王、郭等人。随即指令泸州两大派群众造反组织头头到北京学习班学习,彻底解决泸州地区武斗问题。至1970年2月6日,古蔺县两派在该县轿子顶的武斗停止,全区武斗始告平息。
泸州武斗造成的损失无法统计。仅三次"武装支泸"对于我们来说损失惨重,就资金、物质等也是损失较大。人们只期盼着战争早日结束,人们解放的日子快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