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墙体广告讯 在宋官,提起马帮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在他们的印象中,似乎有这么一个人是旧时当地比较富有的,村里人第一次从他那里看到了留声机。
百余年前的玉溪,地少人多。为生活得更好,一些人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由于云南当时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研和的一户尹姓人家迅速崛起,创建了家族意味极浓的马帮。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这个曾经兴盛一时的马帮的点点滴滴。
为谋生计搞“副业”
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军阀割据,内战频发,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尤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更是如此。玉溪后裕乡(今研和)宋官,虽然算不上山区,但由于距离城区较远,交通经济和其他地方相比较为落后。为使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当地一般家庭都要搞点“副业”以维持生计。
据宋官的老人介绍:“我们这里以前有个人叫尹绍才,他家有妻子贾氏、长子尹承经和四子尹承典等7人。尹绍才是清朝中叶受任云南学政官的蒙自尹壮图先生的分支后裔,他们家门头上悬挂着‘明经济世’的匾额。虽然‘明经济世’的金字熠熠生辉,但拥有七口之家的尹绍才家庭生活很困难。他们家只继承了一亩多田和三间房屋,为了生活下去,从乡间富户手中租用田地。可是租谷太重,一般都是按总收成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收租,全家老小起早贪黑地辛苦一年,除缴租外,所剩无几,生活还是难以维持。”因此,尹绍才把家里和邻居们织的土布,送到贾井村染好颜色,然后肩挑远行到外地去销售,这样多少可以赚点钱来贴补家用。但当尹绍才从峨山卖完布返回途中,遭遇土匪,土匪把他的钱全部搜光后,绑去作为人质索取巨款。不得已,家人把仅有的一亩多田卖掉,又借了一部分才把他赎回来。从此,尹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了。“幸好得到贾氏后家贾井村贾府的支援,帮着弄来了两只染布缸。在农闲时间,就集中劳力,专事染布。由于能保证染色质量和取布时间,远近乡邻都纷纷送布来染,遂形成一个小型漂染坊,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也逐渐得到缓解。”老人回忆说。
据相关资料记载,此时的漂染业在研和已逐渐趋于饱和,没有发展前途了。于是尹家的老人们决定让尹承经随乡邻去外地学手艺,尹承典帮亲友家赶马去学做生意。其他人协助老人种田染布和料理家务,生活也能勉强维持温饱,但外出赶马的尹承典并不甘愿只做学徒。
组织马帮成就事业
在尹承典帮亲友家赶马一年后,他不仅学到了养马赶马方面的常识,还积累了马帮经营方面的经验,此时的尹承典想组织自己的马帮。
“我的父亲就曾在尹承典的马帮里干过,但父亲过世得早,很多事情都是听老一辈人说的。”66岁的尹家旺说,“1923年初,尹承典趁尹承经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向他提出建立马帮的意见。其后兄弟二人共同向家中老人提出了建议,经同意后家中决定把染坊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来,买了几匹骡马,驮着自己漂染坊染的土布,再帮别的马帮捎一部分货,开始向峨山、新平、元江等地山区经营。跑了几趟,一切都比较顺利。到了第二年,骡马已增加到10余匹,独立的尹家马帮,便开始向更边远的地区开展经营。”
尹家旺说:“尹家马帮是由玉溪向西南方向推进的,而且成员都带有枪支防范土匪、野兽。因马帮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所以马帮所到之处的地方政府对马帮也给予保护和支持。尹家马帮在这些地区的营运活动,一直都是比较顺利的。随着马帮的兴盛,研和当地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了进来,人们也渐渐富了起来,做生意的人也变得多了,有钱之后人们便盖了很多的新房。”
据了解,由于兄弟二人忠厚老实,山区百姓无不欢迎。这时,尹家马帮单凭运销玉溪本地土特产品,已满足不了各地人们的需求,他们不得不进入当地县城去添购一些适销对路的货物一起销售。回转时,他们也根据玉溪、昆阳、昆明等地人的需求,运回一些盐、普洱茶,以及各种干果、药材、木耳等供应销售。一年四季,尹家马帮来回奔走在西南各县山区,挣回了不少钱,不断壮大了马帮力量。到20世纪20年代末,尹家马帮已拥有30余匹骡马,成为当时营运在西南各县山区一支较大的马帮。这时,尹家马帮已雇佣了两至三名亲友为助手,并和县里的多家商号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关系。
但好景不长,1931年夏天,尹家马帮正为本地乡亲们羡慕不已的时候,骡马突遭瘟疫死了大半,这给尹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后经尹承典、尹承经二人拼凑了部分新骡马后,又得到了当时兴茂号的帮助。在兄弟二人艰难经营了近一年后,马帮基本恢复了元气,骡马也增至近40匹,而这也是尹家马帮的鼎盛时期。
马帮的消失和记忆
事物发展兴衰起伏往往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鼎盛时期的尹家马帮同样也因战争的来临,走向了衰落直至消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形势突然改变了。由于地方官吏们的相互勾结,他们除搜刮百姓油水外,有钱的大户人家也成为了其敛财的地方。尹家马帮自然也被选中,成为他们剥削的对象。
尹家旺说:“他们以运输支前物资等为借口,任意封马,强行摊派,把马帮的骡马成群地强行拉走。如稍有不恭,便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帮无法进行正常营运。经过尹家老人们的商量,决定将剩余的骡马,分批分期地卖掉,将家产平均分为5份,让各房自立门户。到1939年,尹家马帮便完全消失了。其成员除尹承经继续与亲友合伙经营弹羊毛毡的小型手工业外,其余都从此归守田园。尹承典因历史原因成为地主,其后因病过世。”
村民乔桂仙说:“我虽是尹承典的儿子媳妇,算起来我也要叫他父亲,但对于他我并不了解。我到尹家时已经是解放时期,所记得的便是困难的生活。因历史原因,有时我们都不敢和他说话。不过我听别人说,以前父亲在村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生活上也要比普通人好很多。”
现在行走于宋官内,记者丝毫没有发现有关马帮的足迹,似乎这里没有过它的存在,而老人口中却有着一个活生生的尹家马帮。